|
|
11個上海農民的年薪與一場農村變革
|
當前位置:首頁 ->
業內動態
|
11個上海農民的年薪與一場農村變革 |
第一財經日報
隨著生產力發展,原有分田到戶小農經營方式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。上海松江區區長孫建平說:“當初分田到戶是時代需要,如今合起來搞農業合作社也是時代需要?!?
“合作社的成立,表明農村經營主體的變化,是農耕組織方式與經營方式重大變革,大大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,是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重要開端?!毙炫褪f 1月11日,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馬橋村的“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分紅表”草稿出來了。11個一輩子只會耕作土地的農民,月底即將領到他們農民“職業”生涯的第一份年薪。
這11個人是馬橋村合作社11個分社的“場主”,他們不僅是入股的股東,也是合作社聘請的“員工”。今年,馬橋村合作社的分社,將從11個增加至23個,包含全部村民小組,也將另有12個傳統農民加入他們的“職業農民”生涯。
松江區增加農民收入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磐石說:“從改變農民開始,農村一場根本性的變革正在深入推進?!?
收入翻了四倍
與以前對一年收成難以計算不同,馬橋村合作社公告分紅表草稿之后,11個場主一年的收益數字非常精確。
分紅表草稿顯示,何四云的年薪金額是11553元。除此之外,加上以入股村民的身份享有今年隊里土地豐收的第一次的分成,全部算起來估計有2萬多元。
“以前,我和我老太兩個,光靠種地,每年最高收入3000多塊,另外打打最簡單的零工,最多不超過5000塊?!?何四云說。
以往由于農業稅、水利建設費等稅費,耕種的農民辛苦,而且收入是很低的。
“以前農民有個說法,種4行水稻,3行給了國家,只有一行是農民自己的?!比~榭鎮副鎮長張林華說。如今,說到2006年的收入,何四云的嘴巴總是大咧著。
從2005年8月開始,他的耕種面積一下子變成了近100畝。
什么地方種植什么,什么時候種植,什么時候防治收割,都是村里合作總社提前規劃好,種子、肥料、藥水都由村里提供,種植收割都由村里組織機械化操作。
“何四云以及其他的場主,更多是作為耕種的監管人?!瘪R橋村黨總支書記朱惠明說。
對這些場主,馬橋村推行“三定一獎”的管理方式,即“定產量,定成本,定報酬,超過規定產量,按超過數額的50%獎勵”。
何四云成了村里合作總社聘用的“專業農民”,他還會在村里的成本控制下,根據需要聘請一些“兼職農民”,2006年底,他給其他為他打零工的村民發了14577元的“工資”。
2006年的狀況看起來不錯,從分紅表草稿來看,11個場主2006年獲得的總報酬從2095元到17430元,平均下來是七八千元。入股的村民們每畝地分到的是700元左右。
葉榭鎮興達村黨總支書記陸浩龍說:“合作社就是讓土地集中在那些種田能人手里,讓他們去搞規模經營,同時也讓那些不想做農活的人可以有個收益保障,放心去做(其他事)?!?
“11個場主因為超過產量獲得的獎勵,平均是每畝100元?!敝旎菝髡f。據松江區增加農民收入辦公室介紹,“職業農民”中,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年收入平均在2萬元到3萬元,以種植蔬菜花卉等為主的,年收入在10萬以上的很多。
松江區有關部門,從2005年開始對“專業農民”的年收入進行抽樣統計。數據顯示,他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增長15%,2006年增長18%。2006年,松江區整體農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.1%,城鎮人口增長11.2%。
“三農”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核心問題,這已經成為共識。但如何真正提高農民的收入,分歧和爭論不少,不少學者認為,“如果仍然是9億農民在農村,那么農民生活水平要想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?!钡?,從馬橋村的情況來看,留在農村的農民收入開始了實質性的飛躍、突破。 |
|